精選文章

雞生蛋,蛋生雞的家庭

讓時光機載我們回到童年的吵架情境,當父母責備孩子為什麼打架時,兄弟姊妹間往往向父母告狀說:「媽媽,是他先打我的!」「明明是他先拿我東西」、「我哪有拿他東西,明明那是他借我的」、「我哪有要借他啊!!」...。





- 家庭中誰是「雞」?誰是「蛋」?誰先開始的?
 

這樣的你一言我一語,在家族治療室中不斷重演,「老師,我們家孩子不讀書都是被他媽媽寵壞的怎麼辦!」、「就是因為他爸爸一直不在家,孩子才整天打電動,現在都不讀書了!我們實在很擔心他未來」、「就是老公外遇,才會搞的整個家變得這樣」...。
 

- 都是「鑰匙」也都是「鎖」--因果觀點vs.循環觀點
 

傳統上,我們思考事情常常偏向因果觀點(因為-->所以),這樣的習慣並沒有錯,但若發生在家庭中卻容易發生雞同鴨講、各說各話的狀況,畢竟家庭的觀點是立體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面說詞與一片苦心,因果觀點容易使人誤以為自己對環境無能為力(無法改變),也輕忽了一個事實:人能控制自己/改變自己,環境/系統將跟著改變。換句話說,家中沒有所謂罪魁禍首,因為每個人都是幫兇。再換句話說,家中也沒有唯一的救世主,因為每個人都可以是家庭的菩薩與超人。



- 因果觀點與循環觀點的差別?
 

l   因果觀點:探索「前因」與「後果」。
「我會這樣都是…害的!」、「要是…我就不會…」、「就是因為…我才會…」
如此便聚焦於單一方向的責任,而沒有考慮到行為與關係的相互影響的本質,如此將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然後公婆都不願意改變、也聽不見對方的意見。

l   循環觀點:看見惡性「循環」,每個人都是循環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家庭中的事件其實是無限循環的,像是雞生蛋、蛋生雞一般的交互模式。 重點不是在誰是問題的起始者,畢竟任何參與其中的人都是讓循環繼續維持下去的原因。

「當爸爸越...媽媽就跟著越...,但是媽媽卻持續...爸爸就更不敢...」

「老公先說了...然後老婆接著說...老婆說了這樣...老公接著做了...」

「當兒子這樣說...媽媽接著做出了...的反應」

「當媽媽看到兒子...卻沒看到爸爸...媽媽只好接著說出...的話」

若從循環的觀點思考,其實,沒人需要被責備,也沒有人是有問題的!(或者說,每個人都有問題~哈哈)畢竟我們都在循環中選擇做出某些回應、說出某些話。




- 相依為命、糾扯不清的家族舞蹈 

 
如果擁有「家庭是一個情緒單位」的觀念,思考家庭系統中的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現象就更明白了!如同家族治療大師懷特克(Carl Whitaker)所言「家庭中的事,每個人都有份!家庭問題是由『每個成員』一起舞蹈而完成,沒有人可以逃避責任。因而家庭治療是一個家庭共同面對問題,學習如何分離、如何親密、如何衝突、如何溝通的過程。看來容易卻步步艱辛--因為要撕下面具如此不易,但撕下之後的坦誠如此貼近…」


 


- 從「當局者迷」到「旁觀者清」的家庭治療師
 

好的家庭治療師期許自己能深入聆聽家庭的時間軸、空間軸後,明白家族的體質--兼具「寬」與「深」,寬廣地:看見成員間的溝通內容、溝通歷程、成員間溝通模式。家庭治療師先深入「當局者迷」看見家庭的迷霧,再從「旁觀者清」的位置一層一層在主觀現實與客觀事實間的浮動(避重就輕、委屈、受挫、孤單)看見各方各就各位、協助彼此留意互相的舞步、並能保持彈性、掌握家庭的停看聽原則,才能趨於平衡,讓家庭往彼此更希望的路線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