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寧可獨處,也不願親近你」迴避型依附者的背後,往往藏著渴望愛又怕受傷的孩子

先來K首「迴避型依附者」歌單曲:

 

 

不喜歡孤獨,卻又害怕兩個人相處,
這分明是一種痛苦,在人多時候最沈默,笑容也寂寞,
在萬丈紅塵中啊找個人愛我,當我避開你的柔情後,淚開始墜落

 

 

 

依附是什麼?

 

簡單來說,依附是一種需求,是一種當我有需要時,我可以信任、依賴,我的依附對象來照護我;或者如哈克說,依附是「我很重要」,更是直白表述:可不可以有一個人可以溫柔對待我…即便在對方狀況不好的情況下仍會留意我的感受,不會丟下我!

簡單的說:依附是童年時期的我們和主要照顧者所形成的關係品質,那依附就有三個關鍵元素,那就是 : 關係中的可及性、被專注對待與及時回應,情緒的調節和安頓。

學術一點說,依附是:源於嬰兒時期和照顧者的情緒調節或悲傷管理經驗。也就是,照顧者對嬰兒發出的信號和悲傷的回應性。嬰兒學得一套策略來組織情緒經驗和處理消極的感覺,藉著概化的過程,這些策略變成適用任何悲傷情況( Feeney & Noller, 1996 )。依附更是:依附需求依附恐懼依附創傷所組成的關係心理動力。

然而筆者要特別澄清的是,依附模式,是你因應生命中重要他人的關係綜合,並非你內在有問題的徵兆,它僅是你的人生事件映照—你在生命初期建立關係中學習而來的反應。研究顯示:調節依附關係中的大腦邊緣區域,仍保留和他人來往的深刻想望,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感覺和週遭的人親近,而且相信他們會給我們安慰,而我們缺乏的只是適當的應對姿態與技巧而已( Daniel J. Siegel, 2015 )

 

我的實戰觀察與經驗

 

不知何故,我的身邊有許多迴避型依附的人格,再加上工作的關係,常和「迴避型依附人格」工作。

 

久而久之,我發現「迴避型人格」的面具背後,是個真誠、熱情、負責、赤膽忠心、值得深交且託付真心的小女(男)孩。

 

但要獲得這樣的好夥伴,或者說要和具有這種依附特質的族群相處,我們得先穩定自己的內在,並學會跨過「迴避型人格」的情緒模式,進而成為對方修正性的情緒經驗的對象,尊重對方不時啓動的防衛高牆,獲致對方的信任,而最後被交託真心。

 

「迴避型依附人格」的外表看起來「喜怒較不形於色(其實很害羞)」、「表面偏高冷」;人格特質有「敏感、悲觀及自卑情節的傾向」、「處理事情十分聰慧機靈」、「超理性,但很少談及感受、情緒及表達自身的需求」,同時迴避型依附人格因從小生存的需求,往往有很好的逆境求生能力(俗稱打不死的蟑螂),或成為一個高功能的人。

 

在人際關係上,「喜歡獨處,深交的朋友不多」、「寧逞強不依賴」故「喜歡兩清的關係,不喜歡接受人情,即便承受恩惠,也會急著退還人情」、「喜歡往團體外圍移動」、最常說的話是「我自己處理」、「反正最後都是一個人」。

 

在親密關係中,「迴避型依附人格」過的是一種矛盾的人生,因為在關係中,有時會因內在焦慮引發其在關係中忽冷忽熱的應對姿態;有時會因羞愧感或不相信自己可以得到幸褔,而觸動防衛機制,進而莫名的破壞關係,這樣的關係狀態,常會讓兩造雙方,掉入無限循環的悲傷與疲憊。

 

「迴避型依附人格」偏理智化、邏輯組織能力很強、溝通簡潔,不太談論自己,對坦露個人情感、開啓個人深入話題及親密感感到十分不自在,防衛性的人際關係,表現出堅強和獨立自主。在認知上,信仰分享脆弱是丟臉可恥的,表達需求是不會被接納的。

 

回溯迴避型依附人格的成長經驗

 

「迴避型依附人格」在童年時期學到的 :

  • 再怎麼哭鬧,也得不到父母的關心,沒人關心我的需求
  • 靠別人不如靠自己,人不可信賴且會拒絶我的。

 

「迴避型依附人格」的內在運作模式 :

  • 相信別人不如相信自己,我要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 為避免傷害,以逃避關係、逃避親密來保護自己。
  • 熱愛自由,但有時是為阻斷親密以獲得關係自主與掌控感。

 

「迴避型依附人格」在親密關係中的樣態 :

  • 日夜溫差大。不喜歡依賴他人或被依賴,
  • 愛上你離開你。
  • 在愛之語的五種語言中,「服務的行動」項目常得高分。
  • 超理性,很少談及感受、情緒及表達需求,凡事靠自己。

 

「迴避型依附人格」兒童時期的依附關係的形成,有時源於情緒較為淡漠的父母;有時是因為父母較為忙碌、不在孩子身邊,因而無法持續且專注的回應孩子的需要;有時可能是父母無法接受負面的情緒,當孩子有情緒時,會立即採取壓抑或威脅的管教方式,因而孩子沒有被安撫的經驗;有時被要求超乎其年齡的獨立要求,而形塑出的關係模式。

 

上述的這些狀況,都會讓孩子在歷練生命時,無法感受並學習到真正的安全關係。如上所述,「迴避型依附人格」在在生命初期學習到的經驗就會形成「我不需要別人給我任何東西,因為當我有需求時,對方沒有辧法滿足我,這樣的悲傷,有時會形塑孩子內在的羞恥感,有時會形成追求完美的內在趨力,而有具有「敏感、悲觀及自卑情節的傾向」;另一方面,童稚的孩子,無法去化如此巨大的痛苦,因而會形成切斷自我需求、切斷情緒的連結與感受性,最後形成與人疏離的自我防衛機制」。( Daniel J. Siegel, 2015 )

 

此時此刻,如果我是迴避性人格:

 

如果你已經耐著性子看到了這裡,筆者在猜,你或許是一位想要修復自己依附模式的人,但長年的關係焦慮模式,即便讓你受夠了,還是不知該如何行動。那麼我們就一起來為自己釐清或做點什麼 :

 

  1. 如果把所有的恐懼、擔心…等情緒拿掉,你對與人連結、親近、親密是渴望的? 如果可以選擇親密或孤獨感,你的選擇是什麼 ? (請誠實面對) ?
  2. 如果你對與人連結、親近、親密是渴望的,那麼你只是要學習適當的應對姿態與技巧而已,會害怕做不好是正常的,請給自己時間一步一步來。
  3. 隨時關注自己在關係中的行為與應對姿態,特別是當焦慮感湧上來時,背後是什麼樣的依附需求被觸發了。試著觀察並理解自己的依附心態,嘗試以童年依附創傷為基礎,確定此種心態的起源,並以自己的力量加以照護。
  4. 「迴避型依附人格」的關係警報器是「反正」這兩個字,只要內在或口語出現「反正」這兩個字,有時可能是安全感被觸發了,感到焦慮不安,而我必需找到一個自己說服(安頓)的認知,常出現的如「反正最後都是一個人」、「反正不會有人愛我」、「反正不會有人關心我的需求」、「反正我熱愛自由」、「反正人都是不可信賴的」(族繁)。所以,「迴避型依附人格」對這二個字,要有絶對的敏感度,一則瞭解自己的狀態,安頓自己,一則避免又衝動的做些破壞關係的事。
  5. 嘗試找到一位有主體穩定、具理解力、涵容的特質的人(勿找焦慮依附人格者)。不管是專業關係或長輩都可以,但初期請不要抱著,「那裡跌倒,那裡爬起來」的念頭,來挫敗自己。這樣的關係練習裡是為了:
  • 1.)發展出當事人在發展歷程中,未能發展出的自我慈愛(自我慈悲)的能力;
  • 2.)鬆動「限制與破壞現有關係的僵化運作模式」,發展建立較滿意關係的能力
  • 3.) 幫助自己對生活有更現實的描述,不單是你好或我好的認知,而是能看到並接受全面性的自己和對方
  • 4.) 建立自身的安全避風港與安全堡壘
  • 5.) 協肋面對哀傷,以體驗脆弱表達的安全性。同理邀請,以微小但持續提供同理瞭解,增加其不斷反覆錯失的安全避風港的經驗,以提供修正性的情緒經驗。

 

如果我的另一半是迴避型依附人格

 

      有時我在和「迴避型依附人格」進行晤談工作時,腦中偶會浮現以太陽為主的九大行星的畫面,所以若你的親密伴侶是「迴避型依附人格」,請你穩穩的坐在置中的位置,那麼不管他現在以那種軌跡運轉,不管他如何忽遠忽近,你都是他的中心,但也為其維持及對方需要的安全人際距離。

 

同時要對自己對關心有自信,任何他的變化,都是他在經驗及修復自己的依附創傷,請把情緒和關係界線拉好。再者,前文曾提及依附就有三個關鍵元素 : 關係的可及性、被專注對待與及時回應,情緒的調節和安頓。也請你在初期,試著在關係中一點一滴的敞開自己,創造一些精心的對話時刻,有助於對方體驗不同的生命經驗。

 

當然和「迴避型依附人格」相處,有時要給他們一些獨處的洞穴空間,他們有時想要把自己關起來,那麼請你務必專注的看著他回應,「有需要,我都在」。再者,迴避型的人邏輯能力很強、很聰明,所以,請拿出你的輕巧、調皮、創意、不按常理出牌的那個面向與之互動,那他們有時就會變得傻楞楞的,不經意的就卸下心房或來不及啓動防衛了。再者,當他們開始要逃避時,請你不要害怕,若你能很輕巧的讀懂並同理他的內在,並以我為主詞的表述自己的感受,有時能得到感情的大跨度;再者,剛開始「迴避型依附人格」在練習表達時,往往羞怯、隱諱又拙劣,請你務必要「專注且及時給予肯定的回應」,那你可能會在此時此刻,看到一個大孩子的燦笑。

 

總而言之,學會跨過「迴避型人格」的情緒模式,進而成為對方修正性的情緒經驗的對象,尊重對方不時啓動的防衛高牆,或需要躲至洞穴的需求,最後你會獲致對方的永遠的信任,並被交託獨一無二的真心。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預約諮商:林紫筠 諮商心理師

 

圖片來源:pexels